close

『它,既像古柯鹼使人不由得上癮;又像強力春藥使人意亂情迷』,
作者
(Esther Gwinnell,M.D.)開宗明義便道破網路戀情對於e世代的迷惑,
而網路戀情它究竟有什麼魅力讓當局者逐漸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而不自知?
又為什麼會發生網路戀情?應如何因應?這些都是書中討論的重點。
作者經當事者同意以一封封真實往返的E-mail呈現在觀眾面前加以討論分析,
每一對網友間的通信,不管最終結局是好是壞,都能在過程中讓我們看到網路溝通無遠弗界的幻像魔力。 
 

書中共分九章,有討論網路溝通的親密感、網路戀情、網路婚外情、網路沈迷症、網路辦公室戀情以及怎樣走出網路沈迷症的解決之道等等。
我這篇報告的重點主要是擺在前幾章相關網路溝通、幻想與網路戀情的部份來作討論,至於網路婚外情、網路辦公室戀情、網路沈迷症及解決之道就不列入討論範圍。 
 

一、 網路戀情之魅力  

相信有不少人看過「電子情書」這部電影,如果你是網際網路的慣用者,
必定對片中芳心寂寞的女男主角互通
E-mail來表達情意相當感同身受,
特別是那種期待「You've got mail!」的焦躁又興奮的心情,使網友們也發出會心的一笑。以寫日記的方式寫E-mail
,能夠增進兩人的親密感,即使看不到對方,
他們仍然能夠體會到彼此有所關聯、甚至分享浪漫的感覺;因為看不到對方,「日記」就強化了親近的幻想。 
 

前幾年在台灣的各主要BBS站上,也出現了一部作者署名痞子蔡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蜜接觸」。
由於「第一次的親蜜接觸」把台灣BBS站上網友們從talk開始,進入遐想、情慾流動的關係,
進而發生短暫的戀情等等細節都描寫得很詳實,更是引起許多人的熱烈回響,去年竟也搬上了電影螢幕。
這幾年陸續又有許多網路新作,像是「7-11之戀」、「雨衣」、「愛爾蘭咖啡」

也都有不錯的回響,足見網路戀情話題歷久不衰。

  因為網際網路具有「匿名性」,所以很自然地成為不敢或不願曝光的人,
用來認識朋友或尋找伴侶極為方便的管道
。無論是那一種,一開始都不可避免地要先以網友彼此間「不見其面,唯見其字」的螢幕交談、想像溝通開始,
而這正是網際網路最具神祕感而值得討論的部分;
神祕感會使人特別興奮,但這股興奮可能會使你沖昏頭而越發不可收拾。 
 

很有趣的一點是作者將網友從陌生人進展成為戀人的過程細分為10個過程:經過這些關卡後,網友們的關係不是繼續就是結束。

1.      偶爾的溝通開始了。

2.      其中一人對另外一人所言表達興趣。

3.      雙方開始寄公開信件給對方。

4.      私下通信及交談。

5.      信件的傳遞變得更隱密、更長而且更投入。

6.      其中一人開始使用親密的字眼。

7.      信件往來變得很頻繁。

8.      雙方開始通電話。

9.      交換照片。

10.  決定見面

 

網路世界裡人與人的溝通不需要面對面,因此在網路這個虛擬世界裡,
10個網友中有9位網友習慣用匿名的「新」身分來進行網路上的溝通,至於為什麼要使用匿名,
網友認為這樣才能暢所欲言,同時暴露真實身分也可能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是生活在真實的演出中,但是在網路上你卻可以撤銷身份重新登錄另一個身份角色,
重新塑造你在網路上的自我人格,因此你可以透過不斷的排演、塑造等方式,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身份認同。 
 

使用新的匿名最大的好處,一方面則是因為多數網友想要在虛擬的世界中找到愛情的安慰。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
3成的網友想在網路上遇見愛情,而不管網友遇見的是愛情還是友情,
有接近一半的網友都想和對方在真實世界裡頭碰面(Esther Gwinnell,1999),當然,見不見面還是取決於談不談得來。
根據上海一家網路公司近來所做的一項調查,隨機抽樣了1000名曾經在網上談戀愛的網民,結果成功率僅有千分之一,
雖然如此,但是「網戀」依然是辦公樓中的盥洗室內、學生的生活圈中,最熱門的話題。 
 

二、 網路戀情之傷害

  絕大多數人都是受視覺宰制的動物,不知道對方的容貌反而容易建立寫E-mail時的親密感,
對於另一個人的喜惡,外表印象往往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於是螢幕上字裡行間的交流遂成為最不實際卻又最富想像空間的溝通模式。由螢幕交談彼此所產生的神祕感,
到進一步真實的相約見面,甚至於最終所發生的網路戀情,無論是哪一方,肯定都是充滿著被期待的。
虛擬的網路戀情有人說很不真實,有人則認為很美;但是,人們之間的互動終究還是必須回歸到現實的生活。 
 

我們可以視Cyberspace為一種心靈空間、一種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意義的共享,
空間只是一種心靈現象,是不是真實,則是看日常生活具體的感覺,
而日常生活與我們習習相關這並不是虛假的,而是真實的。
我們也可以說網路戀情是虛擬的、看不見、摸不著,但決不能說它是虛幻的,
因它對網路戀者雙方都具有很重大的意義且影響彼此日常生活很大。

 

網路戀情並不因網路的匿名性而全然是安全的,因為新型態的網路犯罪不斷發生;
像前陣子的未成年高職胖女生假模特兒照片到處行騙錢之實,最後被判刑三個月;
北科大學生因網路交遊複雜被網友殺害的袋屍命案;
更多的網友相約見面後的約會強暴、誘拐罪、傷害罪、偏執狂
,在每天的社會新聞中也往往時有所聞。 
 

然而,失去網路戀情或許不會像在現實世界失戀那樣痛苦、那麼長久,不過這種傷害與精神損傷還是很驚人的。
也許對彼此的幻想非常誘人,也許彼此花在網路上的時間非常多,
況且彼此都曾如同現實世界中其他相戀的情人般為對方傾心著迷過
。誰說網路戀情不真實呢??它就像你我的生活一般真實存在,就如同失戀的痛楚永遠佔據著你心中的一角般的刻骨與真實!  
 

三、 網路溝通特性剖析  

網路上,你可以是任何人,只要你不斷地變身,這種隨時可以變成任何人的情形,
猶如精神分裂症一般,但它卻成為網路文化中最重要的特徵魅力,也就是之前所講到的匿名性,
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變換自己,發表平日不敢發表的言論,扮演平常不敢扮演的角色,可以部分的實現自己內心長久以來的夢想。
網路上的幻想經驗是令人極為興奮和刺激的,沒有任何負擔,更不需要應付生活上的瑣事,
藉由著幻想的交互感應以填補彼此資訊的不足,因此總是以最美好的一面矇蔽了事實。 
 

匿名性與名片檔提供了人們呈現自己網路的身份與人格特質的重要管道,兩者是身份認同的基本機制;
簡單的說,網路具有的隔離與連結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利用匿名或名片檔在網路上塑造一個與真實世界或多或少有所不同的人格,
進而得到探索自我認同的機會
(黃厚銘,1999)。怎麼說網路是既隔離又連結呢??隔離是指網路的匿名性,
具隱藏性,彼此彷彿都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保護自己也防犯他人;
而連結是指網路無遠弗界與人接解的特性,所以我們才說網路具有隔離與連結的功能。 
 

網路互動的匿名性,使一般人比面對面時更勇於表遠,它提供了一種類似「化妝舞會」的效果,
彷彿在這種環境下, 就可以擺脫日常生活的規範而暢所欲言,為所欲為。
它促使某些人嘗試向陌生人展現從未示人的另一面,或是讓某些人勇於表達隱藏內心的渴望。 

 

事實上,在建立親密感的過程中,就是這種匿名性消弭了可能產生的障礙;
再者,它也較沒有來自社會壓力的約束,收歛了種情感的表達
(例如憤怒)。
以電子郵件作為溝通的例子來看,它具有四項傳統溝通所沒有的特點:

1.      快速:當空間與時間的距離變得極短,越會拉近彼此的親密感與距離。

2.      群組關係的設定:可依朋友類別各自設定不同群組關係,亦可以密函發送群組、甚至隔離送件者所有信件等功能。

3.      不會覺得受到干擾:每個人都可在有空閒時再打開信箱。

4.      讓人強烈感覺握有控制權:可在隨時隨地掌握回信或不回信,收信或不收信。

5.      最能滿足「表達與接受」的理想對話形式:可從容不迫的態度來回應對方,並保證得到對方百分百的注意;
也可半夜回應,不用擔心回應時機不對會吵到對方。

6.      提供了比電話更大的隱私性:可在檔案上加密以防他人偷窺。

 

    這種沒有干擾、沒有要求的完美溝通形式,使網友們更加迷戀對方,
不用多久,這種關係就會由單純對某種事物的共同喜好,轉變成男女情感。
就一般狀況而言,快速增強的親密感往往導致對另一方有所需求;
不過即使這樣,網路關係也可避免讓這種需求干擾而影響對方的生活。
「在一起」的幻想強化迷戀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會讓當事者覺得自己已陷入愛河。 
 

在這虛擬空間中,虛擬與真實在這裡通常是很難區分,因為網路上的角色扮演,
是有跡可尋的,因為它往往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離線後的現實世界的角色,
可能會被社會所壓迫,畢竟人在社會情境中不得不受道德、社會規範所束縛。
虛擬與真實的差異若僅在“是否面對面
而已,以今日的電腦科技,能面對螢幕做個人的寫真實況轉播、能傳送香味的電子郵件都已然成為事實,
既是如此,虛擬與真實的界線早已模糊。社會學對於真實的定義是這樣的:
由一群人一起建構出來,雖看不見,摸不到,但對自己而言有所影響,這就叫作真實。
因此我認為網路的種種關係對我們而言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四、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  

作者認為因受工業社會中的小家庭生活文化影響,現代人越來越渴望親密感。
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越來越來大的距離及各自越來越強烈的獨立性,使可供選擇的溝通方式相對減少。
每天長時間的工作,造成“與外界隔絕
,工作回家後,整晚看電視,
所有人都為這種工業化的生活型態付出代價 (Esther Gwinnell,1999) 。 
 

當我們把工作時間延長到夜晚,和家人輕鬆聊天的機會也就相對減少,損失了培養親密感的機會;
一旦走出校門之後,朋友間的往來及結交不同領域新朋友的機會就明顯減少了,親密感的需求更難得到滿足。 
 

對多數人而言,網路關係顯然能夠提供親密溝通的經驗,
而這種親密溝通往往是傳統面對面的互動方式所缺乏的。就程度而言,
它可能只是“量
的問題──當數百萬人上網、參加網路活動、送出訊息,他們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可就大得驚人。
數百萬人在網路上留下訊息,朋友
(也可能是敵人)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有些人找到愛,有些人找到性,有些人找到了在現實人際中所缺乏的受重視感。
由於現代人緊湊的生活習性,促進了網路人際關係的熱絡形成,因此也帶動了更多網路人際的新型態。 
 

五、 網路戀情元素分析  

羅伯.史登堡(Robert Sternberg)在《愛的心理》一書中,提到愛的成份理論,
他認為愛可以分析出三種基本成份:親密感、激情及承諾。
在網路交錯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網路戀情也分析得出這三種成份。 
 

親密感:向對方完全真誠表達出自我的能力,這種個人深度資訊的披露即是所謂的「親密感」。
在網路關係中,互動過程中的匿名性以及表達內在自我的能力都有助於促進親密感。

激情:透過電腦所傳遞的煽情對話、網路性愛、浪漫和性幻想的分享,
使網路關係所散發的性吸引力就和實際關係一樣強烈,這使它在網路關係中占的比重最大。
而在平常生活中,信任和親近感同樣可以激發肉體的吸引力。

承諾:在網路關係中,承諾所占的比重很小,或許就是因為網路關係本身就具有短暫、難以持久的特質。
大多數的網路關係大約維持三個月左右,接下來若不是見面做進一步發展,就是漸漸淡化。 
 

網路戀人所感覺的愛同樣也包含這三項成份,因此我認為這可說是不折不扣的真愛。
不過就其比例而言,網路戀情的關係可能不夠穩固,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網路關係只能維持相當短暫的時間
。雖然親密感十足,但是情慾只能受限於幻想,而承諾則難以發展。 
 

若你對於網路上遇見的愛情是否為真愛還有疑問,作者做了幾項選擇,可以幫助網友們評估自己的網路戀情,並作出正確的決擇。

1.      這份愛能否滿足在親密感、激情和承諾三方面的基本需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晶達人魚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